這篇文好像壓了好一陣子,直到這幾天清明節,才又想起,這篇未完成的草稿,想說,還是趁此將它先發文出來好了,才不致於原本想記錄的資料都忘了,當然,這還得隨時再更新。
元宵節吃完湯圓、提過燈籠後,隔日農曆正月16日,是客家族習俗上的掃墓祭祖日(不同於閩南人清明節掃墓習慣)。而利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慎終追遠」,這精神意義滿好的。
以往都是由阿公、阿婆、長輩們在準備祭品與時間地點的安排,我們小朋友只要負責到場拜拜而已,在還是學生時期,祭祖時,長輩介紹祖先資料、生日或祭日…等,馬上都還記得,但結束後,回到家也忘得差不多了。
這些年來,因墓地分散各地,我們小孩也要幫忙分工合作,為了爾後便利,我還曾因此天真計劃著,研究記錄宗親會相關祖籍資料,並用 GPS 記下墓址。但作宗親祭祖資料記錄,可大可小,範圍很廣,實在有難度,所以,我只能將我們這「房」應該的義務責任,稍作記錄。
只將每年約定的輪值人員、時間、地點、祭品準備、習俗、禁忌…等等公開資訊藉此發文,將它筆記下來,並隨時再補充及更新,一來可當爾後參考查詢、二來也藉此篇文查到得資料,多瞭解客家人一些傳統習俗。
(可惜,我們好像沒有所謂的「宗親會」類的單位,不然相關資料應該都是可從宗親會查詢而得的。)
雖身為客家人,但要我們這輩年青人說「客家話」想必是捉襟見肘,但學會「子孫莫忘祖先賢」的道理應該不難吧!! 「養生送死」是人生必經之過程,「慎終追遠」更為傳統習俗與美德。所謂吃水果拜樹頭,就是要大家學會懂得追思感恩。
墓地前的三牲四果、米酒紅蛋、金紙火燭、香煙裊裊、眾親友團聚聲、加上紅紅鞭炮紙撒滿墳土,感覺十分熱鬧,就好似在幫祖先辦了個生日宴會般。這就是掃墓的另一好處--家族親戚難得共聚一堂,熱絡感情的機會囉。
雖然,現在幾位祖先皆已入塔
雖然,現在幾位祖先皆已入塔
有一說,身為客家人,在習俗上,或指較重禮俗的家族,對嫁出去的女兒就不能祭祀祖先,認為會被女兒吃窮,我覺得這是較陳腐觀念囉!慎終追遠是大家對祖先們的感念,不應分男女、分家源才是…!!
祭祖墓址資料如下,還得再更新補充:地點、時間、生日祭、必祭物品等,請輸入密碼(這不是什大秘密,僅算家族資料,對他人應無用,但我還是將它用 js 加密一下)。
2012/0425更新注意事項:苗栗祖墳整新.遷墓進金
密碼提示:我的手機號碼
另外,我大致將淺顯易懂,並與我們家族習俗接近的資料放進來,讓自己更了解源由。
客家族群之沿革簡介:
【清明祭祀,祖墳掛紙】
清明祭祖是家家戶戶看重的大事,也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特色,不管時代的腳步變化再劇烈,大眾的時間被壓縮的多麼緊湊,這仍是一件疏忽不得的大事。現在的人們或許也只能藉由掃墓的機會才能跟散落各地的親人見上一面,聊聊近況、彼此寒暄。在祖墳的面前齊聚,我們總相信先人是地下有知的,不分閩客,這樣的傳承不僅只是一個月曆上的日子,情感上的交流亦點滴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從古至今……
在客家人裡,還有掛紙及分墓粄的習俗。所謂的掛紙,是在墓地四周鋪上五色紙(老古紙),作為替先人修繕門戶的象徵意義,最後再燃放鞭炮,表達謝神之意;而分墓粄(閩南人稱墓粿)在早期其實是做為小禮物,希望看牛的小孩子注意別讓牛亂跑踩壞祖墳,對祖先的敬重之情溢於言表。
通常清明掃墓的時間是有彈性的,然而許多客家人仍習慣趕在元宵隔天就匆匆前去掃墓掛紙,這並非什麼特定的日期,卻有一段小小的歷史淵由。原來,早期的客家人生活困苦,若無土地可維生,就只能賣身為長工,簽約的工期以年為單位,更別提有什麼福利或假期,因此只能忙裡偷閒,在年假結束前儘早趕去一趟。
歷經「幾許飄零,何處是岸」的感慨,屬於客家人們的異鄉蒼涼感,如今應已漸漸逝去。隨時代翩翩起舞的蒲公英,微小、卻堅韌,正如客家人那不容挫敗的生命力,終其一生尋找安身立命的場所,深深紮根,並靜待開花結果的一日!
「長山過臺灣」的艱辛過程,不但塑造了臺灣客家人的內聚力,也開啟了臺灣客家的新視野:面對臺灣多樣化的自然山川與多元、險惡的族群處境,必須更加落實因地制宜的「移民本色」,因而得以全然不同於中國原鄉的方式,打造了風貌殊異的客家新故鄉。
臺灣客家先民因地制宜之生存智慧,漸漸發展出來臺先祖未曾想像的客家新風貌。來自廣東、福建等以地域與宗族當成自我認同的「原鄉客家」,來臺灣之後終於重新組織、發展與戰鬥,形成了以土地為舞臺、以族群相凝聚的「移民客家」。
台灣地區的客家人,掃墓的日期由正月16日起,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其中又以正月16日掃墓的人為最多。近年來因工商社會型態改變,大家忙於工作,大多數已改為假日掃墓,尤以元宵節後第一個週休假期最多人掃墓,客家縣市也因應可能的掃墓人潮進行交通疏運措施,方便外出工作子孫返鄉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家族中長輩口述、客家春分祭祖、土牛客家文化館、維基百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明星堂日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各位好友於本《Blogger留言框》內發表意見分享,我會撥空回應,謝謝大家。